


20世纪70年代初鼎茂策略,由国营512厂研制的这款小型运输机因先天不足而夭折
在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长河中,曾有许多机型如流星般划过天际,留下短暂却独特的光芒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一款鲜为人知的小型运输机——“井冈山”4号,它诞生于特殊年代,却因“先天不足”而匆匆谢幕。
20世纪60年代,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小型运输机使用热潮。这类飞机身形灵巧、操作简便,特别适合短途、轻量运输任务。受此启发,我国也决定研制自己的小型运输机。
1969年5月,国营512厂(即长江航空工业学校改建的工厂,后并入国营洪都机械厂,现中航工业洪都)提出了初步设计方案。在特殊历史背景下鼎茂策略,这个项目进展神速:9月获命名为“井冈山”4号,次年3月通过空军审批,5月完成设计审查,9月竟然已经造出两架原型机!
这种“大跃进”式的研发节奏,为后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。
1970年9月30日,是个值得记录的日子。当天上午,试飞员董玉密驾驶02架机进行地面滑行试验,完成了离地1米的预起飞检查。下午15时55分,这架飞机正式升空,16时18分完成首次飞行试验,首次飞行留空时间23分钟,最大飞行高度3600米。
在随后8个月的试飞中,“井冈山”4号飞机共完成29个起落的飞行试验,累计留空时间46小时56分钟,完成了初步性能、最大航程、空中电台测试、前后重心范围内的操稳特性检查鼎茂策略,以及最大负载等18个试飞科目的试验。
“井冈山”4号飞机是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我国自行研制的双发、上单翼撑杆式亚声速轻型短途多用途运输机。当时,许多管理、设计骨干人员下放农村,飞机研制工作是在人员缺乏、技术薄弱的情况下仓促上马的。飞机经过试飞,暴露出续航时间短、故障发生率高以及发动机配套难、油箱设计不科学等问题,所以在飞机生产出2架原型机、飞行29个架次后,于1971年5月就被迫停止了研制工作。
1972年3月,第三机械工业部决定:“该机暂缓研制,资料存档,样机封存。”这宣告了“井冈山”4号飞机研制工作就此夭折。
“井冈山”4号的夭折,是我国航空自主探索路上的一次挫折。它反映了当时航空工业面临的困境:人才断层、技术薄弱、急于求成。尽管如此,这个项目仍然积累了宝贵经验,为后续机型研发提供了借鉴。
如今,这款飞机已淡出公众视野,但它提醒我们:航空工业的发展需要尊重科学规律,需要技术积累,更需要一代代航空人的持续努力。每一次起飞,都离不开扎实的地面工作;每一款成功机型背后,可能都有过像“井冈山”4号这样默默无闻的探索者。
配先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