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友@夏沫:“2020年,咬牙借钱买的“潜力盘”,到现在价格已经跌了30%,首付款亏的一分不剩美牛股,关键到现在挂牌三个月无人问津”
网友@北边的流星:“21年,首付款还借了18万,贷款90多万买了人生唯一一套房,没想到烂尾了,现在住不上房还得还贷,苦不堪言!”
嗨!很多人当年只看到了房价一路猛涨,根本没在意大佬的忠言,比如18年的时候,李嘉诚就预言了——
“未来5年房价面临大洗牌,刚需有钱买了没事,炒房客们该收手了。”
这话即使当时不少人看到,也基本上是耳旁风,压根不相信。
如今呢?句句成真!全国房价相比2020年高点,总体上跌了40%-50%,有的地方多一点,有的地方少一点。
部分地区更是价格腰斩:上海闵行高新花园,挂牌价从2021年的9.8万,到现在的4.6万;廊坊,从2万跌到4千,更是无人问津…
更扎心的是,现在全国城镇有近45%的家庭拥有2套甚至更多房,相当于近一半家庭的财富命脉都拴在了钢筋水泥上。
随着楼市进入调整周期,他们的命运是逃不掉以下几个结局了:
01.现金流成了“绞索”,持房压力山大
以前大家囤房,只觉得拿越久就越值钱,现在呢?拿的时间越长,大家越担心沦为不动产。
毕竟房子多拿一天就得多掏物业费,还有以后房子老了,维修费也贵,这么看,拿的越久美牛股,压力就越大。
比如北京有某个高端小区,每月光物业费+维修基金,这两笔开支就得3000块,更别说以后房产税落地,费用压力就更大。
有专家预计,以后的房产税,一套500万的房,估计每年少说都得五六万的税,再加上维修基金物业费等等各项支出,抵得上普通家庭一家三口的年收入。
关键是,现在很多人现在都面临着收入缩水,内外环境影响下,很多企业订单锐减,老板都没钱赚,都在让少爷、小姐们顶替工人降本增效,
这种情况下,那些手上拿着多套房的家庭,困难程度可以想象!
02.曾经的致富资产沦为“不动产”
以前李嘉诚多次提醒,“买房要看地段”,然而,很多人不听专家的,非听了那些销售的花言巧语,掏空家底买了那些被炒热的“潜力新区”,
结果呢?如今新区一个个原形毕露:
某二线新区,一到晚上的点灯率不足30%,挂牌价更适合之前的1.1万,一路降到了四五千。
就这样,依旧无人问津,因为当年承诺的各种配套全在纸面上,住进去生活各种不便,
说白了,你点个外卖,连外卖员都嫌偏僻,谁还买?
而且像这种情况,很多城市普遍存在,比如上海外环某盘三年跌去45%美牛股,别说买家不看好,甚至连行内销售都嫌弃,
某销售人员直言:“核心区的房子,更容易出售,远郊的老破小,三年都卖不掉一套,懒得推。”
最惨的是三四线持有者,年轻人口加速外流,剩下的人很多都不婚不育,当初100万买的房子,现在挂个50万都无人问津,老业主哭诉:算上利息和装修的钱,亏了1套房。
03.降价也解决不了“流动性危机”
市场是这样的,买家没信心,卖家就更担忧,很多房东都在“割肉”,二手房市场都快变成“堰塞湖”:
北京挂牌14.7万套,上海17万套,成都武汉重庆突破20万套…
金融界公布了一个数据,753万套,这是截止到2025年5月31日全国二手房总挂牌量!
那仅仅是二手房市场,再看看新房那边,去年商品房待售面积7.5亿平方米,今年已经上升到7.8亿,
开发商都在将化债作为年度总目标,各种降价成为常态,同地段的二手房简直逼入死角。
再说了,现在的买房人也不像以前那么傻,挂牌量持续上升,谁便宜就买谁,直接把多套房业主逼到唉声叹气!
04.保障房冲击“以租养贷”梦
不少多套房家庭眼尖的房子不好卖,开始指着租金缓解压力,哪曾想,保障房计划给了他们当头一棒。
住建部明确,各地加速收储商品房,提高保障房供给,但毕竟保障房的价格相比同地段商品房打了六折,这样的价格直接吊打租赁市场商品房。
现在很多业主都陷入了“租金卷”,杭州的房东李先生,年初房子挂牌出租6000,现在都降到了4200,扣完房贷,还得倒贴2000多,
这哪是以租养贷?分明是贷款养租客!
05.面对困局,如何突围?
①有贷款的,提前还贷,还了贷,“无债一身轻”;
②盘算一下手上的资产,郊区的,早点止损,少亏就是赚;核心区出租降压,以后还能保值。
③盯紧政策红利,以旧换新,老房换购改善新房,还能补贴几十万。
房子的逻辑一旦变为居住属性,对于拥有多套房的家庭来说,如果不是不差钱的主,劝你还是早点明白一个道理:
当资产缩水快过还贷速度,或许壮士断腕,比望房兴叹更切实际。
(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)
配先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